

四甲古镇的抗日烽火
□黄文成
四甲古镇是联结通、如、海、启的军事要冲。1938年12月,日军石原大队竹口中队100余人侵占了四甲镇。从此四甲人民在日军的铁蹄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四甲镇是革命老区,早在1930年2月6日,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一大队就在四甲草蓬镇成立。余中区共产党员发展到20多名,光华、团结两乡还成立了党支部和农抗会组织,5个乡建立了民兵小队。
日军占领茅镇、青龙港以后,再向北侵略,企图领占全海门。日军从青龙港出发,向北至四甲,再从四甲向东一直到包场。日军想通过包青公路(青龙港至包场)实现他们掠夺通东地区物资的目的,可偏偏在四甲西南的合兴小镇南首1公里处,有一条又宽又深的海界河。河面15米左右宽,上面架着一条1米宽的小木桥,只能走行人、木轮小车,这给日军运输带来很大困难。于是日军运来很多木头和铁板,很快建成了一条12米左右长、5米宽的铁板桥,称“铁板洋桥”(今永安桥)。从此,日军开着汽车、摩托车,或是骑着马,从青龙港经过铁板洋桥到达四甲镇据点,下乡抢夺物资,无恶不作,老百姓恨之入骨。
1941年9月一天夜里,四甲镇民兵大队长沙国强召集民兵在合兴镇河西一户农民家里,商量烧毁这条铁板洋桥。第二天夜里,沙国强组织了镇上30多名民兵,分成3组,一组在长兴镇北面龚家桥头打伏击,如有青龙港来的日军经过,掷手榴弹打他个措手不及;一组在四甲镇西首的二甲路口打伏击,如有四甲镇日军经过,就把他们消灭在这里;还有一组由沙国强带领,负责运火油和燃烧物,在铁板桥上浇油点火。一点火,熊熊烈火在铁板上燃烧起来,龙骨是木质的,很快起火,龙骨断了,铁板掉进了河里,铁板洋桥被毁掉了。第二天,日军见状恼羞成怒,很快把桥修好了。刚修好,沙国强又组织民兵再烧再砸。前后共烧了3次,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除沙国强以外,四甲还有一位外来的抗日英雄——樊加宗。樊加宗,浙江象山人,共产党员。1940年,随梁灵光一起来苏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后因患癫痫病留在四甲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任民兵中队长兼余中区指导员。
四甲镇是产棉区,棉花是当地农民唯一的经济收入。日军侵占四甲后,经常下乡掠夺农产物资,他们看到农家帘子上晒着雪白的棉花,压着民工,分头到各农户家持枪收缴棉花。当他们到四甲村八组李老汉家时,老汉跪着请求不要搜他家的棉花,这是他与老伴一年到头的“活命钱”。日军一脚将老汉踢倒在地,抢走了老汉家里仅有的一麻袋棉花。日军把抢来的棉花通过青四(青龙港至四扬坝)河运到青龙港,再从青龙港运到上海,在上海制造火药和军用品。一天,一艘装着满满一船棉花的日军驳船,通过四青河,从四扬坝向南经过合兴小镇西首的一条桥时,樊加宗等几名民兵发现,背纤的是附近村里的一名老百姓,护船的只有一名日军。趁着棉花船过桥,日军不备之际,樊加宗从桥上跳下去,将日军踢翻在船上,同那日军战斗起来。接着岸上几名民兵纷纷跳上船一齐动手,将那日军杀死后抛到河里。棉花船行至玉蟹桥,属于我们新四军的地界,棉花船停了下来。由樊加宗带领民兵到四甲镇的四扬等村挨家挨户通知老百姓去玉蟹桥领回棉花。
四甲镇人民积极支持抗日战争,关心和爱护抗日游击队。1942年1月26日,一支不明番号的游击队十余人,借宿在今光辉村村民邢振茂的哥哥邢振隆家,邢振茂的儿子邢惠鸿热心招待了这些游击队员。邢振茂父子藏游击队员这事,被汉奸黄果子(谐音)发现后,他立即向四甲日军司令部汇报。邢振茂父子被日军押往司令部。日军分别审讯了邢振茂父子,都没有得到回答,于是将父子俩残忍杀害。
在抗日战争中,四甲人民为抵抗日本侵略者,支持抗日战争,牺牲的干部、群众超过150人。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