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场民兵抗日故事
□林炳堂
包场是革命老区,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包场人民谱写了许多英勇篇章。
1942年6月,日军占领包场镇后筑起了据点,并建有两个碉堡。日军在包场驻有一个班,八九个人;驻伪军一个连,30多人。日伪互相勾结,在包场四乡犯下了滔天罪行,激起了包场人民的无限愤怒。在共产党领导下,各乡人民同仇敌忾,紧密配合,开展了除奸杀敌、抗捐抗租、割电线、断桥梁、埋地雷、打埋伏等斗争,沉重打击了敌人。据统计,抗日战争中包场各乡参加斗争的民兵有164人,打死打伤日伪军24人,缴获各种枪支14支。下面记述的是包场民兵的几个抗日故事。
深夜拆桥阻交通
原包场镇有三条高桥,一条叫东高桥,一条叫陆家高桥,这两条桥都是包场镇的内桥,运河南北的群众通过这两座桥往来;还有一条是唯一与外界联系的汽车桥,建在包场竖头街南端的海界河上,自从日军占领包场后,这座桥就成了日伪运输物资、调运兵力的必经之路。富余区队和当地民兵经过商量,决定拆毁这座桥,阻断敌人的交通,经请示东南行署同意后,便立即投入拆桥行动。1944年9月的一天,晚上9点多钟,区队和团结乡、包南乡出动了近百名民兵和游击队员,趁着夜色,进行了破桥行动。可这座桥比较坚固,桥脚很粗,拆桥比较困难,拆桥时间拖得比较长。据点里的敌人听到声音,就在炮楼上用手电筒乱照。这时,我方担任后卫和掩护的民兵在不同方向放冷枪,使敌人一时摸不清我们的意图。由于敌人多次吃亏,因此夜间不敢轻易出动,只是毫无目标地打了几下钢炮,掷了弹筒来壮壮胆。等到敌人发现民兵的真实行动时,桥已被拆毁,各乡民兵已经安全转移了。
十甲高桥伏击战
1945年,全国抗日战争胜利大局已定,驻包场的日军受到民兵多次打击后,龟缩在据点里不敢露面。据点里的伪方人员在我方的教育感化下,有的已成为我方内线。包南乡的民兵多次派人把抗日战争标语、传单送到敌据点门口,有时甚至将铁“西瓜”(地雷)埋在敌据点门口。
1945年春的一天,下午一两点,日军十几人从包场向六甲方向出发。我团结乡民兵从内线掌握到敌情后,联系互助乡民兵在十甲老运河两岸设下埋伏。不一会儿,日军来到了十甲高桥附近,当他们进入埋伏圈后,民兵队长一声令下,长枪短枪一齐开火。顿时枪声四起,杀声震天,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昏头转向,慌忙躲到老皇岸北。埋伏在河北的互助乡民兵从河北射击打击;日军又逃到岸南,遭到埋伏在坟地里的民兵打击。几面夹击,打得日军狼狈不堪,死伤多人,日军只好夹着尾巴逃回了据点。
小鞭炮显威力
日军的“清乡”计划失败后,为挽回败局,命令伪通东办事处,重新编制户口册,实行武装清查户口,编制保甲,企图以保甲力量来摧毁我党组织活动。可是在包南乡,户口册老是编制不起来。日伪企图强行建册,命令伪军下乡挨家挨户在门楣上写字编号登记,并在干部和民兵家的门楣上另作记号,企图一网打尽。可是一夜之间,这些编号全被民兵揩尽。日军为此大发雷霆。一天下午,突然来了六七名日军和二十多名伪军,配有掷弹筒和轻机枪,气势汹汹地向我包南乡进行扫荡。包南乡民兵得知消息后,立即在三圩村要道口布下埋伏圈,并发动群众找来火油箱子,买来小鞭炮,配合行动。不一会,日伪军进入包南乡,当他们踏进埋伏圈时,民兵队长一声令下,民兵们一齐开枪射击。此时,四周群众立即在火油箱内燃放小鞭炮,并敲锣助威。日军连忙架起掷弹筒,还没来得及发射,就被河对面的民兵甩来的手榴弹炸翻。火油箱内燃放的小鞭炮听起来如同机枪扫射一样。日军的牛尾队长见状大吃一惊,以为中了我正规部队的包围,吓得命令机枪向正在燃放小鞭炮的火油箱、坟墩处扫射一阵后,逃向据点。从此,敌人的清查户口编制保甲在包南乡彻底失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