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家国情怀
□黄启扬
在退伍军人李洪杰家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静静地挂在客厅的西墙上,照片的中间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而他就坐在前排左起第10个位置,精神抖擞,目光烔烔。68年弹指一挥间,李洪杰今年已有94岁,在岁月的长河里,这张照片静静地讲述着一个普通军人的不平凡故事和一个“光荣在党70年”老党员的家国情怀。
守卫海疆的无悔青春
1949年,青年李洪杰怀着满腔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参军入伍,被分配到福建沿海的海防部队,开始了驻守海疆的生涯。
李洪杰入伍后被安排在福州后勤军械修理厂修理军械。在厂里,李洪杰刻苦钻研兵器维修技术,成绩出色。后勤部队和其他部队一样,也要野外行军,李洪杰和战友们背上20公斤的行囊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每次一个星期,走得两脚起泡,疼痛非常。
1952年,李洪杰被调往福建沿海担负守卫海防的任务,开始了10年的守岛生涯。他所在师的防区很长,其中包括两个大岛及一些前沿小岛。
“那时条件艰苦,岛上缺淡水、缺蔬菜,台风来时连屋顶都能掀翻。每次进出岛屿,由于船小浪大,我们要在海上颠簸4个小时,肚子里常常翻江倒海,导致呕吐不已。一次,我团军械助理缪品荣等乘船去一座岛上执行任务,10余名战友牺牲。”“还有一次,敌人投炸弹,我当时离炸弹仅20多米,实在是危险啊!”每当说起过往,李洪杰总是眼含泪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和战友们筑起了海疆的坚固防线。
1957年6月,因工作表现突出,27岁的李洪杰被推选出席全军首届军械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光荣与责任。”李老说这话时,眼中仍闪烁着激动和喜悦的光芒。
墙上的这张照片,定格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时刻,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力量!
转战地方的不变初心
1979年春,李洪杰脱下戎装,回到家乡海门。
当时国有企业效益好、收入高,转业干部都乐于去国企。虽然李洪杰身上有很多荣誉光环,箱子里有很多军功章,但他在转业选岗时,主动选择了去机关工作,从保家卫国的前线转到地方工商行政管理一线。退役不褪色,岗位变了,党性不变,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李洪杰积极学习新知识,适应新岗位,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退休后的李洪杰,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和共产党员的本色,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时事,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党章和党史的书籍在家里藏了好多版本好多册,他不断地学习研究,从中汲取无尽的能量。
李老客厅里的八仙桌上,摆放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参考消息》《江海晚报》《银潮》等书籍、报刊杂志。“国家强大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这是李洪杰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原先学会了使用台式电脑,现在能熟练应用平板电脑观看新闻、短视频、电视剧等,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展现出一名老党员、老军人与时俱进的风貌。
从守卫海疆到建设地方,从青春年华到鲐背之年,李洪杰诠释了什么是“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照片背后的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李洪杰一直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教育着儿女、子孙。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家国情怀,也让这张珍藏了68年的老照片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李老的孙女李嫣聃说:“爷爷经常教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年轻人要爱国,要奋斗。”这张珍贵的照片已成为李家的“传家宝”,它不仅传承着家族的荣耀,更传承着红色基因,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精神品格,正是我们最需要弘扬的宝贵财富。
68年弹指一挥间,照片中的年轻人如今已不再年轻,但照片所承载的精神却历久弥新,散发着时代的光芒。它必将激励更多的人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在新的征程上奋斗出更精彩的人生。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