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陈毅定名的“崇启海常备旅”
□李元冲
崇启海常备旅旧址纪念碑
崇启海常备旅成立地纪念碑
新四军的下属建制一般都是以自然数顺序命名,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以地名或人名等命名(如临汾旅、左权独立营等)。在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里也有一个特殊的旅,它是以三个县的地名命名的,这个旅就是陈毅亲自定名的“崇(明)启(东)海(门)常备旅”。
组建“崇总”
1938年3月,日军占领崇明县城,国民党的军队和政府早已闻风而逃,为了推动崇明地区的抗日斗争,江苏省委委派共产党员茅珵(时茅珵公开身份为“国民党通崇海启四县抗敌指挥部独立大队”政训处主任)、瞿犊(独立大队大队长)等人从海门、启东前往崇明领导抗日武装斗争。茅珵、瞿犊来到崇明后,迅速把分散在崇明各地的抗日武装统一起来,组成“崇明县民众抗日自卫总队”(简称“崇总”)。根据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由国民党崇明县长陈赓尧(时陈庚尧躲在江北海门的倪家镇)为挂名总队长,茅珵为副总队长,瞿犊为参谋长。1939年8月6日,茅珵率“崇总”一大队伏击了两辆日军军车,毙敌12人,伤敌8人,这是“崇总”组建后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此后又在小竖河战斗、堡镇码头袭击战等战斗中,击毙日军数十人,伪军上百人,在大港桥炸死炸伤日军28名……茅珵指挥的“崇总”越战越强,使崇明的日伪军惶恐不安。
北撤桃源镇
敌人对“崇总”的活动恨之入骨,驻崇的敌酋石乔请求驻上海的日军帮忙,于是驻上海的日军准备调集部队对崇明进行大“扫荡”,围剿“崇总”。我方探到这个情报后,江苏省委认为崇明地方小,不利于大部队迂回作战。于是命令“崇总”分批、分散北撤至江北的海门、启东等地。1940年6月底,第一批北撤人员分别装扮成旅客、小贩等乘船北撤。由于敌人加强了对江面的封锁和往来人员的检查,武器弹药一时不能到达江北。
1940年7月30日起,驻上海的日军调集了7000多兵力对崇明实行梳篦式大“扫荡”,他们一路烧杀抢掠,扬言要消灭“崇总”。此时,县工委领导和“崇总”部分人员还未来得及撤离,特别是大部分武器弹药还未运走。县工委研究决定由陈国权、韩念龙等留崇领导敌后斗争,茅珵全面负责江北(海门、启东)方面的工作。
茅珵在江北物色了几艘可靠的船只,以装灰肥为名,偷偷将机枪、步枪、子弹等藏进灰肥里,惊险地躲过了敌人在崇明装船时的检查,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把枪支弹药顺利发到了北撤的“崇总”战士手中。
“茅珵旅”诞生
茅珵,又名茅蕴辉,江苏海门县桃源镇(今南通市海门区三星镇宝兴村)人。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7月茅珵到江北主持工作后,以他的家乡桃源镇为根据地,迅速将撤离在海门、启东一带的“崇总”战士集中起来,同时他大力发动群众,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于是,海门、启东的青年纷纷加入。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部队发展到500余人。1940年10月初,茅珵、韩念龙接到通知,要他们二人去海安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接受任务,两人化装成棉花贩子,通过敌占区,来到海安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听取陈毅指示。陈毅对两人说,为了有利于统战工作,决定由茅珵等领导的这支部队暂不用新四军番号,部队内部党的组织也仍不公开。因部队战士主要来源于崇明、启东、海门三地,故定名为“崇启海常备旅”,作为苏中军区四分区(司令员陶勇)领导和指挥的一支“常备”(备用)部队,并向两人宣布了新四军对旅部领导班子的决定。10月底,崇启海常备旅在启东久隆镇正式成立。由于这支部队骁勇善战,军纪严明,百姓称之为“茅珵旅”。
完成使命
1940年12月初,掘港保卫战爆发,崇启海常备旅小试牛刀,和新四军3纵5团配合,将伪军徐承德部的800多人消灭。随后又参加了余东镇等地的战斗,狠揍了日军,打死打伤了一批日伪军。12月底,由抗日民主人士季方领导的“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已成立,国共双方达成了共识。崇启海常备旅奉命挂名在“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名下,改名为“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第三旅”(又称茅三旅),正式存在了两个月的“崇启海常备旅”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功成身退。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