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地古镇——连元镇
□ 李元冲
今海门街道德新村境内(位于海门镇东北6公里)有一座古镇——连元镇,是海门复涨后最早形成的集镇之一,尽管它现在由于交通不便而被冷落,但它曾经是一座十分热闹的集镇。这座古镇,不仅见证着海门沙地文化的历史,而且还是一座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的集镇。
两座乾隆年间的建筑物
在连元镇东市梢的连元沙河上,有一座石桥,桥面旁侧刻有“见龙桥”三字。在《清光绪海门厅图志》(编修于1899年)里对此桥有记载:“见龙桥在东天补沙”。《海门县交通志》(编修于1987年)也有记载:见龙桥“建于清乾隆初年至三十三年(1736年-1768年)……”距今约300年。海门复涨于清康熙、雍正之间(1700年前后),也就是说在海门复涨后不久,见龙桥就已建成,并且保存到现在,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见龙桥的中间桥脚上有这样一副对联,右侧为“源来南北分河海,界过东西判市乡”;左侧为“行人自浚庆登龙,过客茫前烦跃马”。见龙桥全长25米(含引桥),宽2米,3孔,距水面约3米;桥面分三道,三道桥面每道都是用4条长方形(每条长约5米、宽约50厘米、厚约30厘米)的石条并排铺设而成,桥面共铺石条12根。整个桥面已被千万双铁鞋和岁月的年轮摩擦得光滑透亮,依稀可见当年为了增加摩擦力而所凿的石纹痕迹。
连元镇有座石牌坊,这是一座双节坊,表扬婆媳俩在她们的丈夫死后,双双守节终身。该牌坊高约4.1米,宽2.35米,坊顶原为重檐式的建筑,装饰精美,由于1949年的一场大风,坊顶掉落。目前只剩下2根立柱、3根横梁(其中2根为梯梁,梯梁上均刻有龙纹浮雕);牌坊前2米处立有4根石望柱,柱顶各有一只小狮子,表情各异,神态可掬。牌坊的2根立柱上均有阴刻楷书,依稀可见的有“海门厅、已故瞿陈氏瞿□□妻节孝之门”等字样,右侧的立柱上还有可辨别的“两代冰霜完节孝”字样。坊文的记载与《嘉庆海门厅志》和《光绪海门厅图志》的记载吻合,说明此坊是经当时的江苏巡抚奇丰额上奏乾隆皇帝后,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五月十七日乾隆签发圣旨后,动用国库为婆媳俩所建,距今已有232年。
三处革命圣迹
在连元镇西约3里处被称为木行头的地方,有一个以两把步枪造型为标志、高约5米的纪念碑,这是为纪念海门抗日以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而竖立的纪念碑。1944年11月8日我汇通区队(时连元镇属汇通区)获悉县城茅家镇的日伪军为筑炮楼需要材料,将于第二天由伪区长和伪警察局长带队下乡去强拆民房。我抗日武装觉得这是一个打击敌人的好机会,当即把这个情况向通海自卫团作了汇报后。自卫团决定抽调6个排,会同区队3个排投入这次战斗。下午汇通区队埋伏在木行头东侧,通海自卫团埋伏在木行头西侧。上午敌人强拆民房并进行抢劫后拿着大包小包吃的、用的十分疲惫地返回茅家镇,为我军以逸待劳创造了时机。下午3点,当敌人进入了我军伏击圈时,手榴弹、排枪一齐向敌人开火,敌人还没来得及还手,就被我军几乎全部消灭。木行头战斗共打死日本侵略军头目(宪兵队长)屯元以下11人,伪军10余人,缴获机枪1挺,其他枪支20余条。这是日军进入海门以来最惨重的一次损失,大涨了我抗日军民的志气。
当你走进连元镇,只要谈起日军,个个都恨得咬牙切齿,因为许多老人亲眼看到他们在该镇的集市上当着群众的面,残酷地砍下了两位烈士的头颅,还把两颗头颅悬挂在高处示众。1943年初秋,景德乡(连元镇时属景德乡)财助黄新,出色地完成了秋粮征收任务后,为防万一把征收到的现钞和粮食暗藏在山芋地里。随即与另一位乡干部张俊去找区委联系上缴公粮之事。不料在路上被敌人发现而被捕。敌人把他俩捆绑着押进连元镇敌据点。日军对两人软硬兼施,妄图逼供出公粮款存放地点和我景德乡的乡干部情况。但黄新、张俊坚强不屈,不肯讲出公粮的存放地,更不愿出卖组织、出卖同志。第二天午后,敌人将黄新和张俊五花大绑押到大街上,残忍地杀害了他们。不久,日军的据点被抗日军民捣毁,日军撤出连元镇。
在连元镇西北3里处,矗立着一块“李彬烈士纪念碑”。李彬,又名李文焕,1922年出生于景德乡(今李彬村)。1940年8月,李彬目睹日军的侵略暴行,毅然离开当时正在就读的海门中学,奔赴盐城新四军抗大学习,一年后即由组织分配到兴化县委工作,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任溱潼县周庄区。1946年3月12日,蒋匪军占领溱潼县周庄区后,李彬率领周庄区的干部和武装力量,突破了敌人的重围,保存了有生力量。突围后当发现还有部分武装力量未全部突围,李彬不顾伤痛,冲进重围后与联络部队突围时,被敌人发现,战斗中落水被捕。敌人威胁利诱,用尽酷刑,迫他出卖同志,但李彬坚强不屈,被敌人杀害。李彬牺牲时年仅24岁,他虽身在异乡,但为革命事业赤胆忠心。海门人民没有忘记他,1949年李彬的骨灰迁葬故土,李彬的家乡改名为李彬村,李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家乡人民!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