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渐行渐远的老街
□曹菊
中兴镇是我记忆中的老街,位于青龙港与三厂钟楼中间的位置,那里留下了我最难忘的童年。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美食对孩子们来讲颇具吸引力。一说起我童年的最爱——黄烧饼,现在还直流口水呢!
邻居小平家做黄烧饼生意。她父亲在食品厂工作过,手艺特棒,做出来的烧饼,色泽金黄、形状美观、香甜酥脆、油多不腻、可口味美。小平的父亲和姐姐负责做,她负责卖。小平会看好轮船班头,等轮船放客时间去青龙港码头卖黄烧饼。暑假里,我们几个小伙伴爱在他们家玩。因为会买到刚出锅的黄烧饼,刚开始3分钱一个,后来涨到5分钱一个,黄烧饼里面还夹着他们独家配料的豆沙。今天还记得那种味道,后来再也没有吃到比他们家更好吃的烧饼了。
夏天的晚上,邻居们会把家里的桌椅搬到院子里,边乘凉边吃晚饭,那是老街特有的风景。
小伙伴们最喜欢去西边桥上乘凉,镇的西边是青龙河,几年前那条水泥桥变成了危桥,现在已经看不到桥了。如今河道整治后,那边成了风景区。
太阳西下的时候,街西边的孩子会把家里的旧席子拿出来,到桥上占位子,把席子铺在桥上。当然席子是那种窄的,2米多宽的桥面,席子不能太宽,还要留点距离给行人走路。
晚上吃完晚饭,小亚会来约我。我俩手拉手,从东街跑到西街,周周家住桥东面,离桥最近,所以都是她去抢位置。等我们到那边时,桥上已经有很多人了。河面吹来阵阵凉风,人们都不用扇扇子,我们特别享受这惬意的时光。
林家大叔给我们讲《三国演义》的连载故事《草船借箭》。安民给我们讲他如何凭借做竹器的手艺闯荡上海的故事。我们坐在桥上,时间过得特快,一晃就八九点了。乘凉的人们纷纷散去,我们也回家休息了。这是那个年代,留给我最简单快乐的纳凉情景。
喜欢听故事,或多或少影响着今天喜欢文学的我。
过年了,家家户户炒花生、蚕豆。小伙伴们喜欢猜数,我和周周也会玩得乐此不疲。印象最深的一次输赢,是和周周、小九、小平打长牌。记得是在小平家,不会玩牌的我,那次竟然来真的。他们教我认识牌,再教我怎么打。初次实践,我觉得特好玩,虽然不怎么会打,但是运气特好,就我赢钱。不知不觉到了晚上11点多,一点也没觉得冬天的深夜有多冷。直到今天我还能感受到那种沉迷于游戏的快乐。
“咚咚咚!”这么晚了谁在敲门?门一开,是我爸!只见他虎着脸:“几点了,还在打牌?”我扔掉手中的牌,钱也不要了,撒腿就跑。我边跑边想,今天回家肯定要挨揍。我一溜烟跑到家里,妈妈说:“你怎么才回来?”我一声不吭,脱掉鞋子,跳上床。脸也不洗了,衣服也不脱了,直接钻到被窝里,头蒙在被子里,耳朵竖起来听,爸爸是否会喊我起来,揍我一顿。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过去了,没有什么动静,我在被窝里偷笑,总算逃过了皮肉之苦。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摸过牌。因为不打牌,朋友们觉得我不开窍。其实不然,我比你们都早入行呢!
老街还留下了我“敢死队”的窘态。
小姨比我大8岁,小姨上高中时我还在上小学。记得那年暑假,我看到小姨的自行车放在院子里,就悄悄把车推了出去,学骑自行车去了。
那时我一点也不怕摔跤。起先还在三角架里骑半圈,后来有本事坐到车座上去了,开始正儿八经地骑了。虽然我个子有点矮,屁股一扭一扭,倒也能够得着。从街东面骑到街西边,来回骑着,越骑越带劲。我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车技,就把自行车往我们学校那边骑,我想到中兴镇小学的操场上去骑。通往学校的小路是条泥路,不是很平坦。路边是条河,岸边的芦苇并不茂盛。我正骑在乡间小路上,只听有人喊“小明,小明”。不知当时的我怎么会听成“菊美、菊美”的,我头向左边看去,车龙头转向右边,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自行车已经滑向河里,一下子连人带车就下去了。好在河水不是太深,自行车竖着下去,我人没有倒到河底。要知道,对不会游泳的我来说,这是何等幸运!
听到扑通一声巨响,小明妈妈连忙跑过来,喊了其他大人把我和自行车弄了上来。我怎么像个落汤鸡似的回的家,又怎么把自行车还给小姨的,这段记忆我已经忘得干干净净了。但那时没有一个大人骂我,这我是有印象的,估计他们都吓坏了。
可那时的我仿佛是“敢死队”出来的,一点也不害怕。
……
耳畔传来李荣浩的《老街》:放不下熟悉片段,回头望一眼,已经很多年的时间……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