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域水资源规范化建设助推水利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海门区水利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按照《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县域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实施县域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实现全要素、全流程水资源规范化管理,打造可视化、可量化的典型示范,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举措,稳步推进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有效落实,助推水利高质量发展。
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严格落实南通市“十四五”规划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规范建立用水总量和取水许可监管台账,全面落实用水计划管理。2024年全区用水约2.119亿立方米,年度用水总量、审批的地表(地下)水取水许可总量均小于用水总量控制目标。配合省市完成通吕运河、通启运河、新江海河等河道水量分配、生态水位、可用水量等指标确定及分解工作。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年度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目标值。探索落实水权交易制度,完成取水权交易1单。
强化取用水管理。规范执行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申请、审批、验收、发证和延续等程序。全面完成取水工程(设施)管理规范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建立了以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的取水工程(设施)台账动态核查更新和取用水监管机制。依托全省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对辖区内所有取水工程(设施)开展全面检查,并完成全部问题整改工作,取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实现非农、大中型灌区取水在线监测计量全覆盖,规模以下自备水取水口全面实现在线监测计量并接入南通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报告通过省级审查,并获市级批复。积极推进成果应用,累计实施取水许可承诺制2例。
强化水资源保护。规范履行水源地设置论证和水源地核准程序,完成海门长江圩角河河口水源地达标建设及保护工作,完成年度长效管护评估工作,完成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配合南通市水利局做好重点河湖、地下水、水源地、入河排污口监督、水生态等水资源量质监测,及时掌握河湖水资源水生态信息。开展重点河道生态评价,制定重点河道生态评价实施计划。构筑水源保障体系,形成“双源(长江地表水和地下水)三厂(洪港水厂、崇海水厂、海门长江水厂)两备(地下水应急水源、匡河调蓄池)”的供水格局。强化水源地监测预警,区域内新建青牛水文站1座。
加强地下水保护与管理。严格落实地下水“双控”管理,全面实施地下水压采工作,累计完成封填(存)井270余眼,地下水水位稳定回升。全面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全区20处国家地下水监测井实现水位、水温在线监测。开展地下水取水工程登记造册工作,全区共调查各类地下水取水工程101眼,合计登记录入地下水取水工程107眼。
夯实水资源管理基础。全面落实用水统计调查制度,积极推进完善典型调查名录覆盖性和代表性。在规定时间节点前完成基层定报表、基层年报表、综合年报表填报工作,审核通过率100%,编制《海门区地下水保护利用规划(2020—2030)》《海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2020—2030年)》《海门区“十四五”水资源保护规划》等规划。
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海门区水利局下设水资源管理科,负责全区水资源统一管理、开发、保护和监督等工作。积极推进各乡镇水利站、开发区和取用水户落实专人负责水资源管理,打通水资源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培训交流,对各驻镇水利站人员、取用水单位水务经理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信息采集及运维,完善落实取用水监测站、水源地共享平台及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的常态化三方运维机制,确保用水户、饮用水水源地实时在线监测,按要求录入并上报基础及业务数据,保证上报率、及时率、完整率。
推进示范载体建设。依托中天钢铁地表水取水工程,打造高耗水行业取水工程典型示范、水效提升典型示范,推进高耗水行业水系统100%资源化利用,使得取水工程(设施)管理更加规范;打造海门长江圩角河河口水源地保护典型示范,使得饮水安全更有保障;打造水资源精准监测计量典型示范,使得水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升;打造农村综合改革节水典型示范,使得农业节水进一步推进;打造节水宣传典型示范,使得全社会爱水、惜水、节水、护水的氛围更加浓厚。
下阶段,海门区水利局将以“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为指南,推进县域水资源规范化建设提升行动,进一步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落实好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为新阶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水资源保障。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