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吕运河上的绵延乡愁
□孙晓冬
通吕运河古称运盐河,属长江水系,始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横贯南通崇川区、通州区、海门区、启东市,经大洋港闸入海,是南通市内河运输的主要河道,有南通“第一运河”之称。它全长78.85公里,流域总面积2294平方公里,灌溉面积282.9万亩,排涝699平方公里。它与纵向贯通的通扬运河,串联起大大小小的河流沟渠,使南通地区成为不忧旱、不惧涝,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我与通吕运河的亲密接触源于2019年置业于运河之畔。在确定购房前,我几乎走遍了市区楼盘,最后还是看中了运河市区段独一无二的绿廊景观。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符合我理想中的追求。
最早对通吕运河的印象还是在我孩提时代。我的老家是在海门刘浩乡(当时称公社)。小时候跟外婆去东兴乡翻身大队徐家宅的娘家走亲戚,算是出了远门,通吕运河上的“东方红大桥”是必经之地,这是我童年所见的最大的河流和桥梁。当时,社会经济和城乡交通极不发达,走亲访友除了步行就是乘坐“二等车”。所谓“二等车”就是专门用来载物驮人的自行车,好一点的“二等车”还会在后座上铺一块木板,并用螺丝固定。高级的还会用缝好的棉絮或海绵垫垫在上面,这就是软座了。外婆与兄弟姐妹们关系都很好,几个舅公心疼我们,常常会安排某个舅舅骑车送我们回家。一来二去,就对通吕运河有了较深印象。后来几个叔伯舅舅参与了20世纪70年代通吕运河疏浚整治,当年我也是从他们的讲述中对“泥箩担子挑河泥”有了深刻了解。
据史料记载,通吕运河这片区域原有一条老河,名运盐河(又称老通吕运河),开通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彼时通州境内盐场兴起,所生产的食盐质量上乘,利润丰厚。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开凿盐粮运河“以省车运”,该河从通州入金沙场至余庆场(今余东镇),长四十里;明成化二十年(1484),巡盐御史李孟晊续凿七十里;明嘉靖十六年(1537),通州同知舒缨再凿三十里,起利和镇至吕四场贯通全线。《海门市水利志》记载:康熙四十三年(1704),因余东场五里墩以东运盐河没于长江,海门同知夏中书等请开运盐新河,自余东场到吕四场。运盐河也不仅是运盐,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謇创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曾开有南通经西亭、四甲、余东、包场至吕四的客运航线。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自西汉吴王刘濞开凿古运盐河(老通扬运河)至清末状元张謇兴办大有晋盐业公司(今包场镇),江苏盐业厚重的历史伴随运盐河的碧波穿越了两千余年,桨声灯影链接了历史的春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这条老运盐河弯弯曲曲、河身狭浅、引排不畅,不能适应南通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经专家学者反复论证,一致认为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原先的运盐河、海界河等河道开挖疏浚的意义都不大。
1958年,南通地委、地区行署决定另行规划开凿一条灌、排、航相结合的大型骨干河道——通吕运河。整个工程分期分段进行:1958年10月至1959年4月实施第一期工程;1959年11月至1960年4月实施第二期工程,1963年12月至1964年3月实施第三期工程。当年在启东吕四到南通市的两百余里的大地上,数十万民工脚踩冻土,挥汗如雨,号子震天,铁锹上下挥舞,泥担穿梭来往,民工们艰苦奋战,开挖这条横贯南通市东西全境的通吕运河。因为民力的关系,通吕运河直至1964年春才全线贯通。1975年冬季,地方党委政府组织民工33万人打响了运河疏浚整治的硬仗。
回顾这段历史时,不得不由衷感叹那一代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用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勤劳、什么是奉献,也让我们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身上那股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和无穷潜力。
2020年,随着崇川、港闸两区合并,通吕运河崇川段由曾经的边界线华丽转身为新崇川的中心河,运河两岸也成为新崇川的中心区域。同年6月,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正式开工建设,通吕运河作为通州湾新出海口重要内河疏港航道也同步进行整治,航道等级由五级升为三级,可通行1000吨级的船舶。通吕运河航道整治工程,为打通江海河联运瓶颈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天,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通吕运河只是一条河流,而对于南通人来说,它承载着时代变迁的记忆和绵延不断的乡愁。它的开凿、发展和兴盛的历史,就是一部南通的发展史、文明史和交通创业史。她的兴盛,不仅反映了南通在水路交通方面的技术进步,而且反映了南通人在航道建、管、养、服等方面的创新高度。“第一运河”贯连古今,这条黄金水道,如今正化作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汩汩滋养着两岸民众。
当我们来到运河畔,掬一泓流水,携一缕清风,和运河来一次亲密接触,就会真切地触摸到这条运河流动的脉搏,感悟到它的历史积淀和美好未来。她贯穿着江海儿女涵养厚重的家国情怀,携带着“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文化基因。时代赋予了通吕运河新的使命,她必将在新一轮的生命周期里,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