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女“联手”共奏 古琴传承新乐章
本报记者杨礼庆
“浅拂春山,慢横秋水,玉纤闲理丝桐……问高山流水,此意谁同?”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古琴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至今仍在鸣响的一种弹弦乐器。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可考证的历史有3000年之久。
在海门,有这样一对父女,两人皆为古琴非遗传承人。父亲倪诗韵是中国当代著名斫琴家,梅庵琴派第四代传人。女儿倪羽朦现为同济大学古琴教师,上海市非遗古琴艺术主要传承人。
家庭熏陶
自幼与古琴结缘
倪诗韵是中国十大斫琴家之一,师从梅庵琴派国家级传承人王永昌,现为江苏省古琴艺术(梅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倪羽朦自幼受家庭熏陶,与生俱来的音韵修养让她对古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我小时候,父亲就跟随王永昌老师学习古琴,每当我放学回到家,就能听到父亲演奏的乐音。耳濡目染,我自然而然也爱上古琴了。”倪羽朦告诉记者。
“她正式学琴是在小学一年级。”倪诗韵回忆,“突然有一天,她抱了一张琴跑到我跟前说,爸爸我要学古琴。原来是老师知道我会弹琴,希望她表演一个弹琴的节目。我当时想时间上来不及吧,一般人学习古琴,即使入门都得有一段时间。结果发现,她对琴曲旋律什么的都很熟悉,教上去一学就会,这也让我吃了一惊,我不得不承认,她确实是学习古琴的好材料。”
博采众长
赋予古琴时代化符号
心怀绮梦,虽千万里必达之。 在父亲的教授下,倪羽朦自小习练、掌握了不少梅庵琴派的琴曲,成年后又跟随上海音乐学院的戴晓莲教授学习广陵琴派的琴曲。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传统的曲目之外,她还接触、学习了一些新创作的古琴琴曲作品,多维度地去了解古琴,学习古琴。她汲取众家之长,历经多年修习,形成了既不失梅庵琴派的流畅如歌、绮丽缠绵、迂回婉转,又具有广陵琴派的跌宕多变、刚柔相济以及音韵并茂的艺术风格,被认定为上海市非遗古琴艺术主要传承人。
作为新生代的古琴艺术传承人,倪羽朦认为,要让更多的人接受古琴,可以在古琴音乐及其表演形式上作出一些改变。“在古琴音乐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当下时代潮流趋势,用当代人的审美去改编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偏流行的曲目,用古琴把它演奏出来,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粉丝群体。”不仅如此,倪羽朦围绕古琴表演形式,也正在进行着诸多尝试。“比如说,我们可以让古琴跟香道、插花、禅、茶等各方面进行融合,做一个多样化的呈现,这也会将喜欢香道、插花、禅、茶……这类的群体吸纳到我们古琴的群体中来。”倪羽朦说。
倪诗韵也颇为赞同女儿的想法:“古琴的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古琴最早是属于礼乐的一个部分,春秋时期,到汉代以后,又被文人阶层所掌握,同时它也开始在民间流传,出现了与其他乐器合作,还有弦歌的表演方式,这都是贴近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我想年轻人的探索也是有必要的,也体现了梅庵琴派积极的革新精神。”
父女携手
线上线下传承古琴艺术
“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人,是人对非遗知识和技艺的传承。”倪羽朦坦言,培养一个非遗传承人,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目前,他们的传承方式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块。线上是通过短视频,做一些古琴欣赏类的直播,让大众了解古琴,同时与央视国际频道的新媒体部合作,拍摄与古琴、传统文化相关的一些短视频投放到国际平台播放;线下主要以高校、文化场馆,还有市民夜校之类的场所为主,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古琴传承人培养。
如今,通过倪诗韵、倪羽朦父女共同的努力,“倪琴”被认定为海门区第一批“非遗工坊”。据统计,2023年,倪诗韵、倪羽朦父女在线上直播超140场。古琴传承也走上了商业化、产业化之路,销售渠道逐渐得以扩展,去年全年古琴销售实现940多万元。“我们会更多地去做新媒体这一块,如直播、短视频。除此之外,我们也希望可以和观众多一些互动,多去解答他们的疑问,在线演奏他们喜欢的一些琴曲,让更多的人喜爱古琴,传播古琴音乐,让古琴艺术得到传承。”倪羽朦说。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