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7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副刊·东布洲
2024年07月25日

海门河,最美的家乡河

本文字数:2290

□孙晓冬

本月6日,周六,适逢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日间骄阳似火,热浪滚滚。今夏第一轮37~38℃的高温着实让人感受到了盛夏的热情。谚语说的“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既生动又形象。

当晚九点,我参加完由湖南大学单汨源教授主持的质量半月谈线上会议后,在浏览微信朋友圈时被海门广电局原副局长、海门电视台老台长朱学远先生用长焦和广角镜头拍摄的海门河景观照惊艳到了,那波光潋滟的美丽景色仿佛顷刻间冲淡了炎炎暑热。

朱局长镜头中的海门河是海门市民倍感亲切和温暖的一条母亲河。它西起通州区的新江海河,东至启东市的三和港,海门境内流域面积1.42万公顷,全长45.7公里,其中海门段39.2公里,是海门“三横七纵”骨干水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1976年,为进一步完善引水灌溉、防汛排涝以及内河航运等需要,海门县委、县政府决定开挖此河,在当年是倾全县之力,历数月而成。因该河是从海门城北擦肩而过,主河道绝大部分在海门境内而得其名。自此,清澈甘洌的河水滋养了沿岸数十万城乡百姓,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海门河道水网体系的综合治理以及城市持续向外拓展延伸,如今的海门河已经从原来的城乡边界线华丽转身为横贯海门主城区的中心河和景观河。它与临水而建的10多个居民区共同构建起了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要说我真正近距离认识和接触海门河,还得从1995年的旧城改造说起。当时海门市对外贸易总公司为改善干部职工的住房条件,借势旧城改造的东风,在通源新村以集资建房的方式建造了两幢住宅楼。由此,时任外贸包场种鸡场场长的我,在海门城区拥有了自己的住房。

旧城改造也使海门河迎来了新的春天。据有关资料记载:1994年6月27日,海门百万人民迎来“撤县设市”的大喜日子,这标志着海门从城镇向城市历史性的跨越。海门市委、市政府以非凡的魄力和远见卓识提出了“经济上规模、环境换新貌、队伍创新风”的三大战略目标。1995年2月,旧城改造的帷幕拉开了,经过210多个日夜奋战,旧城改造于当年9月15日全面竣工。在7个月中,市区建造新楼223幢,计50.3万平方米,改造了12条主干道、127条后街后巷、新村道路及7万平方米的人行道,设置了3个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开通了两路公交车。这年,海门“跳”过省级卫生城市评比,一举夺得全国卫生城市的桂冠。1996年2月26日,《新华日报》头版以《海门一年大变样》为题,整版报道了海门经验。也正是从那时起,处于城北的海门河随着海门旧城改造和城市发展得以重新规划和整治。

记得1997年,我入住通源新村时,住宅的东北侧还住着不少农户,现在的青海东路以北、嘉陵江路往东一直到瑞江路还是一大片果园和农田。在海门河南侧和丝绸路北侧之间分布着海门丝厂、海门丝绸厂等多个大大小小的工厂和沙石、木材码头,河的北侧绝大多数是原新海乡的乡村住宅和农田。咱们京海集团几个客户饲养种鸡的鸡舍和哺坊也紧靠着海门河北岸。由于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污水污染,海门河曾一度“蒙羞”,二十多年前,只要说是海门河里捕获的鱼,没人敢吃,都说有柴油等异味。彼时河岸坍塌,水草丛生,水质恶臭,海门河成了海门的“龙须沟”。

水,是城市的血脉和文脉。江海相通、沟河纵横的独特水环境,造就了海门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历史和文化。但多年来,海门城区宏伟河、日新河、通沙河的水体黑臭问题一直饱受诟病,这些河道也直接影响了海门河的生态环境。把这些河道治理好,一直是城区居民的迫切期望。为彻底解决城区河道黑臭现象、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2016年海门启动工程可行性研究,2019年3月份正式启动施工。作为彻底解决海门老城区宏伟河、日新河、通沙河黑臭问题的综合整治工程,该项目被列为海门2019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总投资约4.5亿元。据相关资料介绍,工程整治范围南至人民路、北至海门河、东至珠江路、西至江海路,治理范围为3.7平方公里的海门老城区区域。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对上述河道沿河截污管道进行修复改造;取消原溢口和全部入河管道;铺设DN2000-2800口径合流总管约2.1千米及人民路、东洲路等5条道路合流支管约3千米;在海门河南侧建设全地下污水提升泵站、排涝泵站、雨水调蓄池等设施,全面实现污水截流、雨污分流。其中日新路泵站为综合性功能泵站,设计流量为每秒15立方米,将有效解决海门城区“三河”流域水系的排涝、净化等问题。除此之外,还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由此,备受市民关注的海门城区“三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于2020年12月完工,整个施工过程,广大市民给予了大力支持。尤其是顶管施工创造了海门市政管道工程历史之最,是管径最大、难度最高、风险源最多的一次施工。目前,海门城区“三河”已实现通水运行,道路、绿化也已恢复,重现城区河道碧波荡漾、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海门河生态环境也因此得到极大改善,两岸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极大提升。河两岸的人行步道以及亮化和绿化工程也得以持续改善,如今的海门河已经成了海门市民休闲娱乐、健身锻炼不可多得的一个好去处。

近三十年来,我作为海门市民,深切感受到了海门河和海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牢固树立并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准确把握人与水、水与生态、水与经济社会等辩证统一关系,全面落实“打造干净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总要求,着力打造水利建设高质量发展海门样板,成效显著,群众满意。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伴随着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等交通战略的分步实施以及南北新城大手笔的开发建设,海门迎来了历史以来最好发展机遇期,跨江融合接轨大上海的步伐也将越来越大。海门河——海门人民的母亲河,也必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