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徐公堤二百五十诞辰
□周荣华
乘车经过天补、川港,同行的朋友说,这一段就是原来的徐公堤,如果没有徐公堤,我们海门还在长江里漂。我深以为然。
长江里的沙洲,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受长江流水、地球自转以及季风影响,在一段时间里或南坍北涨,或北坍南涨。
通常是南坍北涨。靖江在三国时尚是接近南岸的沙洲,孙权派人在沙洲牧马,称为马驼沙。马驼沙渐渐地离江南越来越远,慢慢地接近江北。明末清初,长江向北拐弯处淤浅,沙民与江北缺地居民争相围垦,靖江终于成了江北一县。还有启东,清朝晚期,海门厅东南方向出现沙洲群,崇明人争相开垦,说成是崇明外沙。谁知竟并联海门厅,并联处有崇海界河,1928年建为启东县,海门把崇海界河北部的土地给了它,它又向海要地,有了今天模样。
也有北坍南涨,时间短一些而已。清末民初,海启交界的南面江中出现沙洲,渐渐地向崇明靠拢。上世纪七十年代,人民公社需要土地,派人筑坝围垦,与崇明相接。从此海门、启东在崇明有了飞地。
沙洲并岸,没有人为因素难以完成。县志记载,“县治初与崇明比邻”;《舆地纪胜》的记载更为具体,“南宋初,崇明东沙在海门廖角汲水”,可见距离之近。如若当初有人筑坝,崇明就成为海门内地,而不是沙洲,不会飘然而去。崇明后来或近或远,据有关资料,崇明南门港周围土地,系海门坍而复涨之地。
沙洲并岸,抓筑堤时机非常重要。这个时机,徐文灿抓住了,非常了不起。那是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距今约二百五十年。
徐文灿,奉天铁岭人,正蓝旗汉军,由监生捐副指挥。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任海门厅同知,不到两月,因病离任,大概身体不能适应,但看到了海门环境的艰难。乾隆三十七年初,复任海门同知。那时,海门是个江中沙洲群,受海潮江水冲击,坍没无常。徐文灿到任首先考察各沙情况,选择于裙带沙建署。徐文灿之前同知,是走读生,假馆通州,管理鞭长莫及,至徐文灿成为常住户,一住就是八年。与官署同时建的有一排横舍,供读书人居住。他又实地勘察长江,由西而来,在厅境西二十里处,与通州隔泓而望,略拐弯西北,阔处有二十多里,狭窄处也有数里远,渐有泥沙沉淀,退潮时有土人涉江而过。徐文灿勘察后毅然决定筑堤,堤长十四余里,约今天补镇东至川港。
所谓堤,实际是江中筑坝,难度可想而知。徐文灿不畏艰难,亲力亲为,选择土民过江处筑堤,于第二年年初堤成,从此通州到海门,由水路变水陆并进,车来人往畅通无阻。从此,海门由江中沙变成半岛之地。
更可喜的是,堤坝南北迅速淤塞成陆,不几年增加良田数千顷。以坝中心为通州、海门东西分界,今南北通海界河是也。通州侧北有川港镇,南有通海镇。通州、海门,不亦乐乎!
更令人惊喜的是,堤成,海门三十余沙,各沙间的水泓迅速淤堵,不几年海门上沙连成一片,面积翻番,人口成十倍增长,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徐公堤筑,是海门特大喜事,也是南通特大喜事。
徐文灿其人,监生身份,汉人旗籍,靠捐资走上为官之道。以前我以为他也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主,谁知竟看错了。他捐资是为找寻报效国家之事。他第一次来海门就病了,按理说可以改弦更张,至少找一个好的地方当官,谁知更坚定了他改造海门的信心。第二次来海门,组合拳来了,办了一系列民生事业。筑堤之后又修文庙、武庙,筑山镇水,八年中,妥妥地把海门建成人间福地,附近百姓以有海门沙籍为荣,于是出现通州人海门沙籍现象。连接壤处的川港人,也大多申领了海门沙籍。如此一个海门父母官,功成便身退。乾隆四十四年,两任八年期结束,朝廷批准他的申请,退休回家,“遂初既赋,囊槖萧然”,拿着八年前的行囊,悄悄地走了。他走后,百姓感念他,立生祠怀念,而他全然不知。十多年后,他的继承人在徐公堤为他立了“徐公堤碑”,百姓委托崇明文人写了“徐公德政碑记”,他也全然不知。徐文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他的家乡铁岭县有他海门筑堤的简短介绍,没有生卒年。海门人深深地怀念他,周世康为他著文立传:育成了今日海门丰饶壮美的模样。
其实,以今天眼光看,徐文灿筑堤的意义更为广大。没有他及时筑堤,海门可能像崇明那样仍然漂浮在长江中。没有他筑堤,通州仍然处在长江的胁逼之中。
请看徐公筑堤前的历史记载:
康熙《通州志》记载:康熙十年,余中场运河没于江。通吕运河运输遂断。
康熙《通州志》记载:康熙十一年,四迁金沙场海门没于江。自此,旧海门归并通州。
康熙《通州志》记载:康熙十三年前,利和镇没江。利和镇原隶通州,后改属海门,随水去了。
乾隆《直隶通州志》记载:乾隆十二年七月,驻河基镇的州同署,被风潮冲塌。分州被毁,后建于通源镇北街。
嘉庆《两淮盐法志》记载:乾隆三十三年,潮决五里墩大坝,(余东)城尽圮,仅存四城楼。余东场有两座城,便仓城先被冲毁。
嘉庆《两淮通州金沙场志》记载:乾隆三十六年,江水冲破进鲜港十余里,金沙场大使朱必琳在袁灶港西北五里筑海坝以阻。
不足百年,江水肆虐,分州、县城、大镇、城池尽被冲毁,通州受到了空前的威胁。
乾隆四十年,徐文灿在长江北支筑坝,彻底改变了现状,除吕四外,通州以东地区再没有江水威胁,海门厅在外围捍卫了通州,长江北支成为通州、海门内河,逐渐淤浅,演变为通海界河,两岸滩地变成良田,增田近十万亩。今老通吕公路约为长江最后岸线,南至通海界河,约有田数万亩,全是新增土地。通海界河以南,也有相应土地属海门。
海门,从地理变迁上划分,显德五年建县,康熙十一年归并通州的为旧海门;乾隆三十三年设立的海门厅、公元1912年改设的民国海门县、1949年新中国继设的海门县为新海门。在新旧海门中,徐文灿筑坝兴海门厅、捍卫通州,具有莫大的功劳。徐公堤二百五十诞辰将至,我们今天纪念,完全应该,再隆重也不为过。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