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2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3年12月25日

长三角一体化这五年海门产业裂变——

跨江融合,共跑经济发展新赛道

   本文字数:2944

一站式办理综合业务

本报记者刘海滢

如今,海门已成为上海和苏南客商投资的风水宝地,千亿级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海上风电设备制造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上海电气异质结电池组件项目……一个个重特大项目从上海、苏南等地跨江而来,纷纷在我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海门处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区域,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圈最前沿,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来,海门牢记嘱托,按照省市委决策部署,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跨江融合,科学布局新赛道,聚焦“3+2”主导产业,强势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近年来,落户海门的产业项目七成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撑起海门高质量发展一片天,我区三度荣获“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

融入长三角 布局新赛道

12月9日,我区举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大会暨集微产业创新基地推介会,海门集微产业创新基地开园,来自长三角等地区的50多名企业家参加活动。

集微产业创新基地由爱集微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打造,总投资10亿元,占地130亩,建有12栋现代化厂房,集“产业发展、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人才招引”等功能于一体,是爱集微在国内布局的首个半导体专业园区。重点引进一批有核心技术、有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致力打造成新型都市创新创业半导体产业综合体,目前3个项目已经入驻。

集微产业创新基地打造,是海门与上海、苏南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新举措。长三角地区集聚了国内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区以集成电路产业为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开发区、临江新区为两翼,规划建设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康佳·江海科技城、謇公湖科创中心、复旦科技园、临江新区中小企业科技园、中兴5G智谷等一批优质载体平台,与武汉大学微电子学院合作共建“武汉大学海门集成电路研究中心”,联合浦东软件园在海设立创新基地,布局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半导体设备、封装测试、功率器件等“硬件”和工业软件设计、数字孪生、IC设计等“软件”多点出击、不断扩容,着力打造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链“核心链”上的重要节点。今年以来,我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崛起,麦思威电子、瀚思瑞陶瓷覆铜板、英尔捷半导体等重大项目纷至沓来。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海门产业协同发展布局的主导产业之一。”区发改委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布局了“3+2”五大主导产业新赛道,加速构建“龙头带动、配套跟进、整链融合”的集群式发展格局。目前,千亿级特种金属材料正在崛起,生命健康产业链加速构建,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壮大,新能源产业快速集聚……全区五大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占比超过80%。

聚焦主导产业 推进链式集聚

今年以来,全区共签约重大内资项目58个,总投资572亿元,其中总投资超50亿元项目4个,总投资超20亿元项目7个,签约科创项目198个。“这些项目投资客商主要来自长三角地区。”区投资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我区聚焦主导产业,紧扣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抓手,将上海、苏南作为重点招商地区,不断创新招商体制机制。今年我区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明确“3+2”产业方向,突出区镇牵头、部门联动,组建高端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四个产业攻坚小组,突出沪苏攻坚,全面梳理驻沪使领馆、跨国公司驻沪机构以及沪苏地区“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清单,通过“大数据+市场化+铁脚板”,对重点园区、重点平台和重点项目开展上门“点对点”精准招商。截至目前,累计拜访企业2406家次。

今年我区面对长三角等地区,组织了2023海门(上海)欧美企业沙龙、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推介会、2023存储产业创新大会、“风光储氢协同,融合创新发展”2023中国·海门新能源产业创新大会等一系列产业招商活动,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优质总部基地、现代服务业项目主动来海对接。

“今年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招商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海门开发区招商局局长吴建荣说,海门开发区仅签约落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就达25个,其中重特大项目9个,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接轨上海、融入苏南,我区产业链招商为项目建设提供源头活水。今年1至11月,全区累计开工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35个,总投资达191亿元,项目个数和总投资额均位居南通第一。全区共有36个项目入选省市级重大项目,数量连续六年位居南通首位。目前省市级重大项目已全部开工,开工率达100%。总投资50亿元的上海电气项目从正式动工到联合厂房封顶用时仅77天,从厂房封顶到首批设备进场仅30天,首片产品也即将下线,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充分展现了项目建设的“海门速度”。

项目快速推进支撑海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去年全区规上工业应税销售和规上工业产值双双突破千亿大关。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全区完成工业开票销售1250亿元,同比增长14%;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059亿元,同比增长10.4%;完成工业用电量5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8%,三项指标增幅均位列南通第一。

业务通办快办 服务同质同效

前不久,南通伯利恒刺绣有限公司因发展需要从外地迁移到海门,公司经办人到区行政审批局“迁移一件事专窗”申请,一次性递交了四个环节所需的全部材料,不到一小时,便完成了迁移及地址变更登记,实现了“一地办、一次办”。

“企业迁移登记‘一地办、一次办’是我区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改革的一个举措。”区行政审批局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区以创建长三角政务服务合作示范区为目标,下好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合作战略的先手棋。以签订通办协议、共建政务服务合作示范区、设立线下跨省服务专窗、帮办代办、多地协同联办等形式,与上海市崇明区、宝山区、普陀区、杨浦区、青浦区,安徽省安庆市,常州市天宁区、武进区,无锡江阴市、锡山区等20多个地区开展政务服务跨区域合作,推进政务服务同质同效。目前,我区推进落实2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事项,16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实现长三角区域通办事项65项,进一步提升了跨省政务服务同城化、联动化、无差别化水平。

今年9月,我区又与上海市崇明区、普陀区等地试点开通“长三角政务服务虚拟窗口”,通过运用视频通话、多方连线、屏幕双向共享等技术,将线下实体大厅入驻事项搬上云端, 实现与实体大厅同质办理体验,提升跨省政务服务同城化、联动化、无差别化水平。目前已开通61项内资企业登记事项的双向远程办理。今年10月,我区颁发首张“长三角一网通办”营业执照。该执照由申请人通过长三角“跨域通办”虚拟专窗远程向区行政审批局发出设立登记申请,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通过虚拟窗口远程导办系统在线咨询、审核材料,于当天就办结了该业务,并通过邮政速递免费将营业执照寄送给申请人。

我区立足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优势,在区政务服务大厅开辟了长三角政务服务合作企业开办一站式专区,通过推行“一站式、集成式、保姆式”服务,实现企业设立、公章刻制、税务登记、银行开户、社保登记、公积金登记、医保登记七大环节“一窗受理、一次办结、一日办结”,同时依托代办帮办服务,为企业群众提供全链条、全事项、零付费、保姆式帮代办服务,为项目在海门落地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工商注册等方面一站式服务。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