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返江家镇
□何伟华
前些日子,我回到老家海洪,重游了古镇——江家镇,再次零距离亲吻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造访了曾经让我欣慰、让我向往、让我梦牵魂绕的古镇老街,走访了街上我曾熟悉的许多旧街商铺和旧居院落。
解放前,江家镇老街一度成为海门县政府的所在地。记忆中,街道两旁全是青砖黛瓦、砖木结构的古典建筑。店铺毗邻、木楼林立、商业繁荣。商铺前宽大的拔廊雕梁画栋,店内高高的柜台让童年的我摸不到柜沿。老街上赶集的、运货的、购物的和上学的人群一天到晚川流不息。
老街中间以一条宽大的竖河界分东西,这条河后称 “海洪河”。当年居住在西街的大多为吃商品粮的居民,住在河东的普遍是种田吃粗粮的农民了。因此,东西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从事行业和劳动方式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异。当年那望不到头的竖河内,整天都有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运输船南来北往、穿梭不断。在临街沿河的码头上,一个个搬运工赤裸着肩背,嘴里喊着高吭的号子,肩挑背驮着沉重的货物,一步步艰难地在码头上蠕动。河岸两边的梯形石阶一级级地延伸到河面,又向外搭建了一座座木架或石垒的小水桥,水桥板上每天总有淘米、洗菜、洗衣、担水的人们在忙碌着。一群群悠然自得的鸭子在平静的水面上嬉水觅食。每到大热天,一群大人小孩在河内游泳嬉闹,溅起的水花与笑闹声混成一片,传得很远。
南北走向的河道上方,一座古桥连接老街东西,我们把它称为“大桥”。在我的记忆里,这“大桥”似乎是小镇的一个景点,也是休闲的好去处。每到夏天的傍晚,镇上的男女老少习惯于早早地端着凳子在桥面上占地盘。劳动了一天的人们或坐或站或蹲,在桥上纳凉、讲故事,慢慢地消磨闷热难熬的夏夜时光。站在桥头眺望,古镇沟河交织、石桥横跨、街巷纵横。弯弯曲曲、凹凸不平的石板街,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排门店铺一眼望不到尽头。
老街的古建筑群里,保留着许多百年老店、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在老街的西头北侧曾有石门牌坊的江家学堂,许多乡间学子从这里走出,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学堂东南侧是“木楼客栈”,客栈后院中央有座八角书亭,四周有木式结构、灰瓦盖顶的九曲长廊相围。客栈楼顶南侧设有阁楼,这阁楼与院内的书亭遥相呼应。阁楼与书亭都是会客聚友的好场所。曾记得父亲常与一帮结拜弟兄们在书亭和阁楼内饮酒赏月、吟诗唱戏,乐在其中。客栈对面是邮局,邮差们一天到晚分拣信件、发送电报、接转电话、递送邮包。与邮局相毗邻的是个老药店,店内一排排带有抽屉的药橱高高耸立,青瓷药罐整齐摆放,店铺内外药香飘溢。再往东便是有名吃之称的江家馆子店和消遣娱乐的说书场了。每天上午,常有三五成群的赶集老汉相约下馆子,各自从身上掏出一些小钱,要上一二斤米酒或黄酒外加一方盐豆腐及一小碟和尚豆等下酒小菜,细嚼慢咽、悠然自得地能在店门内聊上一两个时辰。
东街上,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手工绝活和手工制品。记得在东桥头南侧转角有个铁铺,铺内出售的全都是手工打造的铁器。常见的有镰刀、铁锹、锄头及菜刀、铁锅、勺子等等。铁铺对面有个裁缝铺,铺内集聚了多位心灵手巧的裁缝师傅,一年四季地做着各种应季服饰。与我家相邻的分别是竹铺、雕花铺、钟表店、秤店、鞋铺店。这些店铺的掌柜师傅们一个个手艺高超、身怀绝技。曾记得竹铺店里宋、袁二师傅制作的藤椅、竹椅、竹篓、竹篮等竹器具俨然就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隔壁钉秤的陈师傅手脚麻利、技术娴熟,把铜丝切割成一个个小小铜点,分毫不差地镶嵌在秤杆刻度的芯眼里。鞋铺的掌柜是个忠厚老实、驼背拐脚的蔡师傅,在他的身边总是摆满了款式各异、大小不等、色彩不一的布鞋。与这些店铺相对的是个较大圆竹店,专门制作和修理木制的牛车、手推车、提桶、粪桶等农耕器具以及橱柜、脚盆、马桶、木凳、小木盆等日用木器具。
东街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家对面的集贸市场。每天清早,赶集的人流熙熙攘攘、人声鼎沸。集市上摆摊的、演技的应有尽有,让人应接不暇。集市主要以农贸为主,到处摆满了猪羊鸡鸭、瓜果蔬菜及江海沟河的鱼虾等鲜活产品。农民自制的芦扉、草鞋、扫帚等农副产品也间杂其中。除此之外,还有磨剪刀、车锭子、铜匠担及卖伤膏药、算命、卖糖的各种行当也随处可见。街头的一处处、一幕幕都鲜活在日常街市里。
当年我家就住在老街的东街上。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原本我家房子是有钱人家的旧居,是个占地甚大的大宅院,土改时我家分得了其中的一部分,院内曾有多户人家居住。老屋有前厅后院,临街是店面和居室,店铺后面曾有祠堂,东西两侧是厢房。庭院后侧有条竖沟,沟水清净透明,沟面碧波荡漾。沟岸两侧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庭院内由许多方正的厚石板铺就了回字形小径,径内的大青砖乌黑光洁。庭院中央有一口百年老井,井台上的青石圆滑光亮,井水清澈甘甜。这样的古镇院落不由得让人想起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在这里,我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
旧时的老街,宛若一幅幅质朴淡远的风情画,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不管岁月流逝,时光消磨,它还是清新如故,犹在眼前。
转眼间,我离开家乡已有四十三个年头。这回重返老街古镇,明显地感到老街老了。老房子更显破旧。街上行人稀少,偶然见得一二个似曾相识的老街旧人在木然地四处张望。穿街而过的大河也明显地“瘦”了,狭窄得似一条民沟,水面自然没有记忆中的清澈、灵动。河上的“大桥”早已拆除,现已被一座无栏的水泥板小桥所替代。老街的冷落,老街的衰老,不免让人感到几分伤感。但转而放眼老街四周,新农家聚居区的民居美丽俊俏,又让人感受到农村的进步与发展。再回首老街上的人们,生活富足,悠闲地在安平岁月里慢慢变老,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幸福吗?毕竟,时代潮流总是在推陈出新过程中刷新着历史的面貌。
蓦然回首,我竟然已经成了古镇的旧人,甚至淡成略显陌生的客人。童年的记忆、生活的往事,一切都似乎又变得模糊而又遥远。但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古镇永远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守望的精神家园,因为在这里曾演绎了无数感人而又生动的故事。但愿我们彼此能在往后的岁月里,能多一点对故乡人与事的关怀和牵挂,多一些对旧人的思念和交流,多一份对古镇老街的眷恋和怀念……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