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8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区镇
2023年08月30日

用竹篾编织人生的小镇手艺人

本文字数:1140

本报通讯员正余轩

每天清晨,74岁的老篾匠赵桂江简单吃过早饭后,便开始了一天的编篾。17岁开始学习编篾,一做就是大半辈子,他用篾编手艺串起了小村里的悠悠岁月。

他与竹篾编织的情缘

“以前在农村,竹篾制品的需求量大,簸箕、箩筐、筛子等竹篾制品是常见的日常用品,每个家庭都需要它们来完成农田劳作和家务。所以篾匠比较吃香,我便跟着师傅学了这门手艺。”讲起编篾的初衷,赵师傅边回忆边讲述。靠着篾编手艺,赵师傅不仅撑起了屋檐之下一方烟火,也成了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老篾匠。

邻居说,由于赵师傅的篾编手艺好,竹篾制品好看又耐用,在瑞丰村,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买过赵师傅编制的竹篾制品。即使现在有了塑料、不锈钢等可替代品,依然有不少人喜欢着赵师傅的竹篾制品。

坚守映初心 岁月照匠心

“刚做学徒时,我也吃了不少苦,那时候每天都要练习劈篾,为此我的手没少受伤。”赵师傅回忆道,“劈篾就是用特制的篾刀把蔑条抽成细条,而这抽条很是危险,心手眼刀全力配合才行,否则一不留神,篾条伤到手,血流不止。”学艺期间,赵师傅的手不知道裂开了多少道口、流了多少血。但是,凭借一股信念,他坚持了下来,铆着劲跟着师父学,没多久便出了师。

赵师傅靠着一手竹编技艺,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岁月。一把篾刀、一张板凳,赵师傅精工细作、一丝不苟,手指飞舞间,一件件精美别致的竹编手艺品逐渐成型,用一双巧手编织生活的琐碎和美好,也将“坚守”编织进了岁月里。

他做出来的手工艺品美观大方,牢固结实,经久耐用,一件件竹编制品纪念着他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见证着手艺人的劳作与奋斗。赵师傅或许不知道何谓“匠心”,但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斑白,他用岁月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匠心”精神。

五十年如一日

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艺的变迁,各类塑料用品逐渐取代了竹编制品竹制用品,对于竹篾手艺的坚守似乎也变得愈发艰难。曾经的传统篾匠手艺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也不再是年轻人所要寻找的谋生门路,但是这更加坚定了赵师傅精进技术的决心。“只有学好这门手艺,才能让更多人了解传统蔑匠手艺的魅力,才能在当今社会中保持其存在价值。”

在赵师傅的眼里,竹篾编织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体现传统文化的载体。现在74岁的赵师傅仍然放不下手中的活儿,他说:“以前编篾是为了养家糊口,编着编着几十年就过去了。现在编这个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而且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舍不得丢,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编不动的那一天。”在正余的乡村道路上,还经常能看到他骑着一辆自行车,背着竹篾工具和材料,骑行在乡村的小路上,大声吆喝着“竹篾编织”。

寻常巷陌里,文化延续从未止步,旧时光里的传承者们,择一事而终一生。赵师傅只是无数手艺人的缩影,他们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守护着老一辈传下来的技艺,在他们身上,“匠心”精神熠熠生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