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骑行友好城市”日益名副其实——
海门,风起单车骑行健身
本报记者仇天琦
从新近建成的沿江景观骑行带,到海门城南广州路至香港路的经典绕圈路线,无论清晨还是傍晚,总能看到一群戴着头盔、身穿骑行衣的骑行爱好者驰骋飞驰的身影。他们挥洒汗水的身影伴随自行车破风而去的呼呼声响,成了海门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骑行运动开始在各大社交平台刷起“存在感”。从日常通勤到周末出游,从公路竞技到休闲骑游,人们看到了自行车这项运动的无限可能。公路车、山地车、复古自行车等各不相同的自行车品类能很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随着“骑行热”兴起,一些型号的自行车甚至出现了一车难求的现象。原本已经“过气”的自行车运动,为何能够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甚至不断突破桎梏攀向新的热度高峰呢?
满足健身需求
丰富日常生活
相较于自行车传统的交通工具属性,如今的自行车运动承载着健身、休闲、社交等多重属性。
天刚蒙蒙亮,整个城市还未苏醒。家住海门城区的王天一已经穿戴好全套骑行装备,蹬上自己的爱车前往海门青龙港1806景区。待街上行人车辆逐渐多起来时,王天一已经带着汗水回到家中。“从市区骑到青龙港,这条路线来回大概30公里,江堤路上没有红绿灯,车辆也少,比较适合晨骑,只要时间允许我每天都要骑个来回。在沿江风景中骑行,让我能够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始新的一天”。王天一高兴地说。和王天一不同,对于张凯波来说,骑行更多地和美食联系在一起:“我最喜欢的是骑车骑到小吃摊或者烧烤店,和开车相比,骑车更方便,而且去吃东西之前我还运动了,感觉吃起来没有那么多的罪恶感”。
骑行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其附加价值也非常多。其中社交属性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海门闪电自行车生活馆的资深会员唐豪告诉记者:“我们车店每周都会组织骑行活动,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参加。活动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在活动中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现在除了车店组织的固定骑行,车友间也会自发组织。”
消费观念转变
刺激骑行市场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以往自行车仅仅作为交通工具并不需要太多投入,只要骑不坏就行,随着近年来自行车职能发生的巨大转变,更多人开始追求骑得更快、更好、更专业,于是各品类自行车的中高端产品也逐渐更受欢迎。
近日,记者走访海门几家规模较大的自行车店了解到,今年以来海门整体自行车销量较往年同期上涨了30%,其中定位中高端的全碳纤维材质公路车销量甚至较去年同期上涨了50%。全碳纤维公路自行车因为其更炫酷的外观,更轻的重量,更好的骑行体验受到追捧。热门车型甚至一车难求,往往需要一两个月的订车周期。受到自行车本身销量的正向影响,骑行相关品类的配套产品如头盔、骑行服、车灯等销量也大幅上涨。
城市建设不断升级
绿色发展助推热潮
“以前骑在路上有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我们基地队员在外面道路上训练的效果不好,很容易遇到爆胎等问题。这两年海门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完善,铺装路面基本覆盖全城,绿植面积也逐年提升,现在骑行在路上是一种享受”。拥有着超过四十年公路自行车从业经验的朱成武告诉记者。同时他也是海门自行车训练基地的教练员,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升级对他来说不仅意味着更好的骑行体验,而且为海门自行车训练基地外出环城训练提供了极大便利。
近年来,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海门区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战略,着力推进沿江沿海景观带建设。据了解,目前海门沿江浒通河闸至大洪闸段的江堤道路建设已经全面完工,沿江景观带江堤道路实现全线贯通,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基础上设置有双向机动车道,骑行道和步行道。沿江生态景观带已成为海门的一张响亮名片。在青龙港1806景区沿线,美丽的生态人文景点和专业的道路设置也吸引了大批骑行爱好者打卡骑行,其中不乏外地慕名而来的骑友。海门已经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骑行友好城市”。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