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3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副刊·东布洲
2022年03月25日

故事里的卞之琳(连载)

□ 丁士风

本文字数:4565

第二辑 著译春秋(五)

 

(上接3月18日A7版)

15.亦诗亦信《慰劳信集》

 

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10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号召文化界人士给前方将士等写慰劳(致敬之意)信,以示慰问,并作鼓励。那时,卞之琳在延安准备上抗战前线。他已一年半未写诗了,竟以诗体先写了两封(首),一封是写给抗日战士的,另一封写给修筑延安飞机场工人的,并发表于《文艺战线》。卞之琳回到大后方后,继续以诗体写了十八封(首)。他写作这些诗,根据耳闻目睹的事实,发自内心的政治感情,宣传和歌颂各界人士齐心协力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与斗争精神。

卞之琳锐意创新的这二十首诗,合为《慰劳信集》,于1940年1月在昆明(实为香港)明日出版社出版发行,广受读者的好评。

写真人真事,是《慰劳信集》的一个显著特色。

如问:“这首《给地方武装的新战士》诗的素材哪来的?”

原来,卞之琳在抗战前线的采访中,也深入当地的小游击队,会听到那些有趣的事。有个新当兵的农民,在一次站岗时发现了敌人,他不开枪打目标,也忘了发信号给部队,而是气喘吁吁地奔回去向班长报告说:“兵来了!兵来了……”幸亏班长战斗经验足,迅速带领战士们奋勇出击,打退了来犯的那股敌人。这位新战士为何会这样?卞之琳分析,他忘记自己也是一个兵了,一个酷爱和平的农民平时是最怕兵的,总是不乐意见兵的。他不是没有勇气,只是对于战斗生活还不熟悉,在紧张的情势下自然会反映他善良的本性。卞之琳还听到有些新战士遇见敌人的排枪子弹飞来时,不由自主地拿起自己头上的草帽来挡,就像挡雨。为鼓励新战士们在战斗中成长,卞之琳就在诗作中写道:

如今不要用草帽来遮拦,

(就在挡惯斜雨的地方)

这些子弹!这些是子弹!

卧下,就在养活你的地上!

……

再报告“兵来了”自己也要笑,

不要兵你自己就做了兵。

踏倒了老庄稼要他赔新苗,

你保证了乡里来日的青春。

 

突出人物的鲜明形象,是《慰劳信集》又一特色。

如《抬钢轨的群众》诗,卞之琳写铁路沿线的民众为切断日本侵略者的军货、士兵运输,把“牢牢压制下的钢轨”撬翻。“向来是钢轨上接送行人,如今人带了钢轨旅行”,“十里路一歇脚”,“十里路换上另外的肩膀”,“让钢轨从肩膀到肩膀压过去”,“要送三百里”,“小小的山村,小小的熔炉”就是“旅途的终点”。于是锻造出了“刺刀和枪膛”,于是成了游击队员们手中的刀枪。这是多么震慑敌人的景象和力量!诗人还由此拓展与深化:

无限的面孔,无限的花样!

破路与修路,拆桥与修桥……

不同的方向里同一个方向!

 

又如在《前方的神枪手》中,诗人对“笑”的形象,刻画得多么传神又有情趣:

在你放射出一颗子弹以后,

你看得见的,如果你回过头来,

胡子动起来,老人们笑了,

酒窝深起来,孩子们笑了,

牙齿亮起来,妇女们笑了。

 

诗句口语化,则是《慰劳信集》彰显的另一个特色。

卞之琳十分重视撷取人民群众中的精彩口头语言,结合诗意恰当运用,因而使诗作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气息与感人的情趣。纵览此集中的二十首诗,使用群众的口头语言唾手可得。如在《放哨的儿童》中的第三节,所用的口语令人称绝。

把棍子在路口一叉,

“路条!”要不然,“查!”

认真,你们就不儿戏,

客气,来一个“敬礼!”

要不然,“村公所问话!”

 

在《慰劳信集》中,所辑入的二十首新诗,是卞之琳分别写给抗战前线的将领、士兵,后方的工人、农民、开荒者、妇女、儿童,以及所有为抗日贡献力量的人,都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慰劳信集》是卞之琳新诗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迈入新的开端。

 

16.《十年诗草》铭记徐志摩

 

那是1925年,卞之琳在麒麟镇北的启秀初中读二年级时,由国文老师杨宗时推荐,邮购得徐志摩新著《志摩的诗》初版线装本。徐志摩是“新月派”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作品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构思精巧,意象新颖,韵律和谐,让卞之琳异常喜爱。

世上有巧事。到了1931年初,卞之琳在北京大学读二年级,由重到北大任教的徐志摩教英诗课。这位戴近视眼镜的年轻教授风度翩翩,和蔼可亲。课上在讲英国浪漫派诗,尤其讲诗人雪莱时,徐志摩的两眼望着窗外,或是朝着天花板,其实是自己在作诗,犹如天马行空般吟咏不已……一次徐志摩讲自己从小近视,有一天在上海配了一副近视眼镜,到晚上抬头一看,发现满天星斗,心里无比激动,诗的灵感也是这样来的……卞之琳听着不由心生无限敬意,并认定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不仅是才子,也是热情人。

果不其然。很快,师生间相互熟悉,关系十分融洽。就在有次课间,也不知怎的,徐志摩竟举步走近卞之琳,含笑关切地问:“你也在写诗吧?”骤然听到徐教授对自己这样关爱的询问,卞之琳先是不由一脸赫然,继而矜持了片刻,但终于壮胆从提包里取出一卷诗稿给了徐教授。哪会想到,徐志摩就将卞之琳的诗稿带回上海,与作家沈从文一起看了,都很赞赏!随即,从中选取多首,并代为署上作者的姓名,交给《诗刊》等杂志发表了。同时,徐志摩决定将卞之琳的诗稿编为一本集子,因有《群鸦》一诗取名为《群鸦集》,拟交新月书店印行,其出书预告就在《新月》月刊上登载;并由沈从文为《群鸦集》写作了《附记》,在南京《创作月刊》上发表。

卞之琳看到自己的作品得以署上真名在期刊上发表,备受鼓舞。得知徐志摩还要为自己出版诗集,并答应给《群鸦集》写《序》,更是无比感激!因卞之琳已经发表了译作,引起译界的注目。其间,徐志摩给卞之琳先后写过三封信,信中称赞卞之琳所译哈代的《倦旅》,译得“极佳”,比自己的译本“高明得多,甚佩”;还向卞之琳推荐翻译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所有这些,都让卞之琳对徐志摩敬重有加。

谁知,不幸之事突然发生。就在当年11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卞之琳正在红楼的一间小阅览室里阅读英译本《红与黑》时,突然传来一阵匆匆的脚步声,见管理员惊惶地说:“徐先生死了,他坐飞机出事了!”原来,这天早上,徐志摩乘坐飞机往北经过山东上空时触山,不幸遇难。卞之琳一听到这噩耗,就再也读不下去了,默不作声,掩卷还书,拖着沉重的脚步离开了阅览室……

痛失恩师徐志摩,对卞之琳是多么大的打击!也就在这年的“九一八”事变后,徐志摩曾写给卞之琳最后一封短信。由于徐志摩的遇难,印行卞之琳的《群鸦集》也被书店搁置,终未出版。

虽然与徐志摩实际交集的时间不足一年,但是卞之琳对师恩难忘。在诗人徐志摩遇难十周年的时候,卞之琳感念这位恩师,致力将自己所创作的新诗选编为《十年诗草(1930-1939)》一书,以深切缅怀徐志摩给自己的真情教诲和热心扶掖!卞之琳为该书写作的《<十年诗草>题记》中说:“……为了私人的情谊,为了他对于中国新诗的贡献——提倡的热诚和推进技巧于一个成熟的新阶段的功绩,而把我到目前为止的诗总集(我不认为《十年诗草》是我的诗选集)作为纪念徐志摩先生而出版吧……我算是向老师的墓上交了卷……”

《十年诗草(1930-1939)》于1942年5月由明日出版社出版。它汇集此前卞之琳的全部诗作,包括曾雕木板试刷过十几册样本的《音尘集》,题赠张充和而因战争爆发未及出版的《装饰集》,出版过单行本的《慰劳信集》《音尘集外》等。评论家赞誉卞之琳的新诗诗艺精湛,形成在新诗发展中融古化欧、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1982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志摩选集》,卞之琳精心选诗目,写《序言》。《徐志摩选集》于次年9月出版。之后,卞之琳又将该书的《序言》收入自己的多种文集中。

 

17.为新中国奋笔疾书

 

春暖花开的1949年4月,卞之琳始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上英诗、文学翻译、作文等课程,并参加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作家协会)理事。他目睹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同年11月在《文艺报》发表《开讲英国诗想到的一些体验》,之后又发表《学习英文文学的问题》。翌年5月4日,卞之琳发表《纪念“五四”运动》的文章,指出“‘五四’运动可以比作芽,比作花,全国的革命形势就可以比作花,比作果”,明确把自己归入人民文艺工作者行列,投身于新文化建设热潮,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在此十年前,卞之琳奔赴延安与前线,写作出版了诗集《慰劳信集》,之后没有写过诗。但在1950年6月,美国策动联合国军悍然侵入朝鲜,还侵占我国台湾,卞之琳对此义愤填膺,著文《帝国主义的如意算盘》在《文艺》刊物上发表,义正词严进行谴责和正告。同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卞之琳怀着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情,诗潮奔涌,于11月初写作《战争与和平》,以铿锵有力的诗句警告战争贩子:“交给全世界的人民,当战犯审判来奠定和平……”在之后的三个多星期,卞之琳又作诗二十几首,合计八百多行,他认为产量贫乏的自己,可算是次丰收了。为写这组诗的最后一首《天安门四重奏》,卞之琳对天安门的思想感情如此深厚,多么浓醇,诗绪迸发无法控制,并持续了两三天,自忖至少得写两三百行,可一想第二天早上要去上课,只好将这首诗写成了四十八行。

卞之琳所写这么多的抗美援朝、反对侵略战争诗作,陆续在报刊发表,然后结集书名为《翻一个浪头》,于1951年2月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这是卞之琳的第六本诗集。

《翻一个浪头》一开篇,卞之琳就以“翻一个浪头,我们向前涌!”为起势,过渡至“翻一个浪头,翻一个浪头,我们向前涌!”为递进,再进入“翻一个浪头,翻一个浪头,翻一个浪头,我们向前涌!”为高潮,以充分表达中国人民齐心合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气势犹如巨浪翻滚,力量无比强大,注定侵略者必将被淹没埋葬,落个可耻的下场。因而,让广大读者读来痛快淋漓,斗志越发昂扬!在《工厂就是战场》中,卞之琳写出了广大工人的作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武器;火线远在千里,就近在铁砧上发光!”又写农民支援抗美援朝的《从乡村出发》中,“我出人,你出粮,他出款”,充满浓浓的爱国情。《金丽娟三献宝》,刻画女青年献婚戒、送爱人去战场、自己报名上前线等感人事。《翻一个浪头》是具有思想深刻和艺术特色的诗集。

1951年春节后,卞之琳到江南吴江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回京写作《两种光景的交替》报告文学等,并经修改,先后发表于《新观察》《北大周刊》,以及《文艺报》。

1953年初,卞之琳赴浙江青何乡参加整社工作,直至秋收结束。他在《文艺报》发表《下乡生活五个月》一文,并将访问江苏松江、吴县等地的见闻,写作了反映农村新风貌的《秋收二首》和《采菱(外二首)》共五首诗。由于卞之琳认真深入实际,作风扎实,熟悉了农村,掌握了农民生产、生活与心理真实状况,使诗篇饱含感情,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地农民在田边地头、莲塘中、桂树下、稻箩前、绳车旁……一幅幅欢快劳动的情景,并以口语化、民歌风轻快流畅地表达。如《搓稻绳》中写:“一根稻草接一根,两股交成一条绳,一条心捆万把稻,万户人变一家人。”又如《采菱》中写:“采菱勿过九月九,十只木盆廿只手,看谁采菱先采齐,绿杨村里夺红旗。”上述五首诗,分别发表于《人民文学》与《文艺月报》。

1958年初,卞之琳与北京民众一起参加修筑十三陵水库劳动。他被人民的坚强意志、奋斗伟力而感动,写作了《十三陵水库工地杂诗》六首,发表于当年的三月号《诗刊》,将建设者们改变山河的气魄彪炳于世。

为支持阿拉伯各国民族开展独立运动,1958年6月,卞之琳写作《支援三首》和《巴格达条约断在巴格达》诗四首。这跟他在1950年就已写过的《红河水:献给越南人民》诗一样,积极支持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

在这多年里,卞之琳激情澎湃,为新中国诞生写作了许多诗文,对于开创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不凡的贡献。

1956年6月,卞之琳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未完待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