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五版:教育
2022年03月22日

回望来时路 一起向未来

扎根沃土,打造高品质教育

——江苏省海门中学110年发展成果炼成记

   本文字数:4581

海门中学创建于1912年,是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江苏省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2019年成为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创建立项学校(全省共20所),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3月19日,海门中学迎来建校110周年华诞,在这个特殊的时节,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办学成果显著的海中不禁引人回望遐思……

 

远望前百年,厚积流光

 

海门中学的前身师山书院,始建于1809年,这里曾汇聚了赵菊泉、徐云锦等数十位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先生”,他们以“正谊明道”为办学宗旨,培育了江海大地上一大批青年才俊。

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就是在这里求学并逐渐形成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宝贵思想,并由此开启了“实业救国”的伟大壮举。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来南通考察时,曾盛赞张謇先生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1912年,在海门地方士绅茅祖权、赵师鼎等人的积极推动下,私立海门中学在原师山书院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全国第一批在教育部备案的私立完全中学之一。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欣然为之亲笔题写校名“海门中学校”。

“不弄玄虚不翻花样辛苦干从头看有什么成绩;也当徒弟也算老师呼应成一气勉之这种精神”,这是建校初期曾在海门中学任教的邱竹师先生题写的一副楹联。百年来,时代几番阴晴,校门几经变更,但这幅高度概括海中师生精神修养和文化品格的楹联却一直悬挂于办公楼大门两旁,真实地映照出了百年海中特有的精神品质。

在一种踏实奋进的精神感召下,一批“名家”纷纷涌现:有海纳江河、惟学无际的“首席导师”茅定一,有深邃淳厚、坚韧执著的“雍雅学者”杨育其,有清新俊逸、弘毅自强的“汉园诗人”卞之琳……他们彰显着海中的精神自觉,也引领着海中的文化方向;从赵师鼎到黄照青,从钱介夫到邱竹师、黄家俊、耿淡如……,他们或为师,或为徒,身上无不彰显着这种精神和品质。一大批海中学人从这里起航,叱咤风云,各领风骚:原农工民主党主席季方,中科院院士施汝为、邱竹贤、沈其韩、王威琪,世界著名桥梁专家杨裕球,水利专家施孔怀,锅炉专家沈三多,工程建筑家戴居正,著名将领郁文等十多位将军。

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海门中学在进行民主宣传和抗日救亡等艰苦的活动中,教师仍然弦歌不辍,学生继续发愤求学。那是海中人直面民族危亡,满怀救国之志,谱写的一曲动人的时代乐章。

1949年,新中国的曙光照亮神州大地,几易其名的海门中学,在1953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江苏省海门中学”,并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14所重点中学之一。在艰苦的办学环境中,成子祥、陈象新两任校长和全校师生一起,以“淡泊一生办实事,不兴海中誓不休”的意志,用激荡的热情,向学校注入了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改革开放以后,海门中学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全方位的升华和深化。谭柏虎、屈宝贤、季金虎、成锦平等历任校长带领一代代海中人进一步践行和发扬了海中文化的精神与内涵。

石鑫校长在其《高品质高中精神文化的时代建构》一书中,将这些文化概括为四个方面:以“立德树人”为指归的儒学精神,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教育理想,以“与时俱进”为途径的全新视野,以“己任天下”为信念的人格典范。它们成为浸润全校师生成长的“特色基因”,被代代海中人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在一言一行中传扬。

经过多年的守正与创新,弘扬与毓养,海门中学的精神文化终于积淀而成“敦品、力学、大气、卓越”的校训精神。今天,这八个大字被镌刻在校园内巨石之上,成为融入新时期海中人血脉的文化品格。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十年前的3月19日,海门中学迎来了她的百岁生日,万余人齐聚海中校园,共襄百年盛典,一时轰动遐迩。

百年如歌,不能忘记岁月的沧桑;百年奋进,必将迎来骄人的辉煌。

 

近观这十年,再续华章

 

百年校庆后,以石鑫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以敢于担当、敢于争先、敢于作为的勇气踌躇满志地站在新的起点上,审视当下,放眼未来,擘画了海门中学十年发展的新蓝图,开启了海门中学十年征程的新篇章。

学校的核心竞争优势是文化。海门中学发展的高位走强,自有她背后的原因。如果问百年海中留下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那一定是融入一代代海中人血脉中的独特精神和宝贵文化。这种文化是根植于学校历史中的一种生命力,是建立在有共同核心价值和愿景基础上的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格局。

为获得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支撑力,学校在干部和教师中间力推 “六种意识”(团结意识、大局意识、危机意识、争先意识、主动意识、率先垂范意识)和“五种作风”(踏实践行的作风、雷厉风行的作风、动真碰硬的作风、一抓到底的作风、步调一致的作风),将学校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是一种可触摸、可亲近,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一种昂扬向上的积极状态得以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时时呈现。

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相互融通、相得益彰的和谐文化,敦品力学、大气卓越的精神气质,锻造了海中人的独特禀赋,也成为了海中百余年来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

为推动教师职业品德提升与专业发展提速,学校以“三笃”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为抓手,首创了“两级四类导师制”平台,并借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积分制”,一方面引领教师积极打造“敬业、和谐、研究、创新”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鼓励个人在“教书者”到“教育家”的发展征程上不断成长。将师资队伍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多次在省、市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介绍,《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江苏省首批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江苏省优秀教师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四有好教师团队”等荣誉也纷至沓来,“三笃”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获省级立项。石鑫、张丽华、杨妙新、吴敏等十多位老师先后出版专著,其中,《高品质高中精神文化的时代建构》《学术性高中的使命》等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产生深远影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2020年起,学校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引进多名优秀毕业生来校任教,此举在南通基础教育中引人注目,学校雄厚的师资实力可见一斑。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而课程就是育人的主渠道。为满足卓越人才培养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我们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为方向,以鼓励学生努力成为道德行者、知识巨人、能力高手为目标。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特色化、精致化,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自主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一是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和社团课程的数量质量都有前所未有的突破和提升。目前,校本课程数达到了4大类共121门课程;社团以省品格提升工程为研究支撑,已打造了7大类共76个社团。社团成果汇报展演每年举办一次,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二是加强了与知名高校与高新企业的合作,提升了课程实施质量。学校陆续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大学联合开发开设校本课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还定期来校开设科普或人文类讲座。与招商重工、慧聚药业、深信服科技等高新企业的合作效应充分彰显,校本课程的特色和品质建设得到充分保障。

三是实施校本课程学分制管理,评价制度渐臻完善,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中学理科拓展性实验课程基地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张謇文化传承课程基地已成功申报为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省品格提升工程成功结项并获“优秀”等级,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成功结项。

莘莘学子风华正茂,同学少年青春飞扬。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如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如何为培育领跑时代的卓越人才而奠基,这是海中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焦点。

经过深入实践与探索,学校突出“三自”——自主、自学、自治——模式,实施了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促进学生十五项素养的形成,培养了既有崇高人格、又有杰出才力,既有传统精神、又有时代意识,既有报国之志、又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建成于2021年的弘謇楼,以高标准的“一馆两基地十中心”场馆布局为高质量的教育活动提供优异的硬件支持。一馆,即校史馆;两基地,即文科类“张謇文化传承课程基地”和理科类“中学理科‘拓展性’实验课程基地”,均已通过省级立项;十中心,即红色基因培育中心、创客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大数据中心、学生社团活动中心、融媒体中心、学科竞赛中心、运动与健康活动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和教师研修中心。

这十年,学校高考成绩与学科竞赛一直稳居江苏省前列,清华、北大上线人数超过170人,位居全省前列。原985高校上线人数每年都占考生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在省内名列前茅。

这十年,全国高中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的数量和档次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各类作文与艺体大赛、科技与发明竞赛等每年均有学生获最高奖项。物理学科更是创造了连续16年有学生进入全国冬令营并取得银牌以上成绩的历史。

这十年,学校成为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创建立项学校,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中华百年名校、全国中小学创新创造教育“燎原计划”特色校、全国自主招生百强中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江苏省首批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江苏省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共计40余项、50余次。与此同时,学校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60多所全国著名高校“优质生源基地”和“北京大学(首批)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复旦大学中学学术实践基地、南京大学教育博士与教育硕士实践基地。《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的办学经验。

经过多年发展,海门中学合作办学模式日臻成熟,先后与南师大附中等四所学校结为“四校联盟”互帮互补,与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等五所学校进行“六校联谊”互动互助,与云南、陕西及山东等地二十多所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与徐州等地联合办学,海门中学的办学理念正在更大范围内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德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著名中学纷纷来访交流,海门中学与国际教育对话的空间与话语系统不断提档升级,跨文化交流使得海中的核心文化与教育内涵迅速向全世界辐射。

一夜春风,遍地桃李;一园繁花,芬芳四溢。十年来,一拨拨学子带着海中所赋予的知识和品格从这里走出,走向大有可为的新世界,走向波澜壮阔的新天地!

 

星光向未来,逐梦永恒

 

漫步海中校园,优雅宁静。树阴葱茏中,不知潜藏了多少历史,百花飘香里,不知孕育了多少文化。水杉大道,青石台阶,无不饱含着风韵;尚雅楼前,校史馆内,处处展现着芳华。

高山仰止,海纳百川。对于永恒的教育事业而言,走过110周年的海门中学还只是青春的开始。

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成就让海中人踌躇满志,昂扬奋发。百十年的文明传承积淀了她儒雅从容的气质,百十年的历史流转造就了她深邃醇厚的文化底蕴。大气卓越的海中人将牢牢抓住伟大时代所赋予的良机,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继续砥砺前行,策马扬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海中的文化价值,以昂扬的姿态传递着不朽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星光向未来,逐梦永恒。乘着优质教育生态的和煦春风,走过110年的海门中学,将继续扎根这片沃土,逐梦永恒,向着高品质发展的康庄大道,仰首阔步,再谱新时代拼搏和发展的辉煌篇章!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